随着孩子的成长,家长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,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自律的品质,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更有自信和能力。但是,要教孩子自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家长们耐心地引导、辅导和鼓励,同时注意一些常见的误区。下面,我们来看看如何引导孩子踏上自律征途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规避误区。
一、建立积极的心态
首先,家长们需要明确,孩子的自律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,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进展。因此,首要任务是建立积极、乐观的心态,不要过度期待。
二、关注孩子的需求
孩子们具有各自不同的需求,因此,家长们需要关注孩子的需求,并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自律计划。如果孩子比较胆小,那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一些新的事物,既可以提高自信,还可以锻炼毅力和自律能力。
三、引导孩子设立目标
孩子缺乏自律的原因之一是目标不明确,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。因此,家长们应该引导孩子设立个人和学习目标,并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这些目标。同时,不要让孩子承担过多的压力。
四、制定合理的自律计划
制定合理的自律计划是自律能力的重要部分。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计划,让孩子渐渐适应并执行自律计划。注意,计划不能太过苛刻,否则会导致孩子抵触和抗拒。
五、建立奖惩机制
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,建立奖惩机制也是必需的一步。奖励可以是一些简单的赞美和鼓励,也可以是一些实质的物质奖励,但要明确规定,避免孩子获得奖励后被“放松警惕”。而惩罚则应相对温和,不要过度刻意。
误区规避:
1、期望过高。家长们不要对孩子的自律期望过高,否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,不能达到自律的效果。
2、单方面强制。强制孩子遵守自律计划,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,建议在计划制定上让孩子参与其中,让孩子了解自律的重要性。
3、忽略个性差异。孩子们的个性不同,不能一刀切的推行同样的自律计划,否则会让孩子感到不适。
总结:
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成功与否也要看家长们的引导和协助。家长们应该建立合理的期望、关注孩子的需求、引导孩子设立目标、制定合理的自律计划、建立奖惩机制并避免被误区所困扰。最重要的是,家长们要耐心、持续的引导孩子,打造孩子的自律品质,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探索和学习中成长。